打造思想引領好產(chǎn)品·校園好劇 從“小白”到主演: 00后演活《家書》 與人物“靈魂共振”
發(fā)布時間:2025-07-16 10:53:5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李瑞璇 | 責任編輯:吳一凡《家書》劇照。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生藝術團供圖
家書,是一種家人之間傳遞思念的形式。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生自導自演的話劇《家書》中,這種思念化為一種不一樣的力量,更成為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原創(chuàng)舞臺劇《家書》高校行在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拉開序幕?!都視芬愿锩沂坷渖俎r(nóng)的真實故事為藍本,通過現(xiàn)代大學生方紹聞與冷少農(nóng)的隔空對話,生動再現(xiàn)了冷少農(nóng)在民族危亡之際,舍小家為大家、投身革命的英勇事跡。在走近冷少農(nóng)的過程中,方紹聞也逐步堅定理想信念,畢業(yè)后積極投身教育事業(yè),完成了人格上的成長。
“家國情懷是我們每個新時代青年必須具備的核心品格,而《家書》,則完成了對二者關系的完美演繹。”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24級經(jīng)濟學專業(yè)學生吉祥說。冷少農(nóng)是貴州甕安人。作為貴州人,吉祥對這部話劇很感興趣,在觀看中,他為各位演員飽滿的情感演繹所動容。
“母親,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嗎……”當冷少農(nóng)揮筆寫下獨白家書時,吉祥不禁潸然淚下,他認為這句話讓親情和愛國之情的戲劇沖突徹底爆發(fā),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樹輝,也是《家書》的編劇和總策劃。他介紹,《家書》始創(chuàng)于2021年,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師生奔赴貴州甕安走訪冷少農(nóng)故居,開始創(chuàng)作過程。2023年5月5日,《家書》正式首演,迄今已演出12場。
“戲劇不僅是一種能比較深刻地挖掘和傳承主流文化的有效載體,更是一種更加生動、形象,且更易于傳播的思政課形式?!睆垬漭x說,這也是學校創(chuàng)排這部舞臺劇的初心之一。
選主演:演員與角色初接觸
牟思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4級網(wǎng)絡與新媒體專業(yè)本科生,也是話劇《家書》里冷少農(nóng)的飾演者。他說,“加入家書劇組,是‘偶然中的必然’”。
第一次被《家書》打動,來自一次偶然的對話。牟思源剛入學就結識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4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尹濤,并聽說了他與《家書》的故事。尹濤說,自己之所以選擇考研到社科大,是因為看了這所學校的首部原創(chuàng)舞臺劇《家書》后,深受觸動。他想把這個故事講述給更多的人,為此,他加入了劇組,成為了第四代冷少農(nóng)的飾演者,還創(chuàng)作了一首同名歌曲《家書》。
學長的講述勾起了牟思源的好奇,他在B站搜索到《家書》的一次演出視頻。“一封封家書,道不盡兼愛無私的情懷,寫不完血濃于水的眷戀?!痹拕〉牡谝痪湓?,便讓他沉浸在山河破碎、戰(zhàn)火紛飛的動蕩年代,仿佛看到地下工作者們于刀尖上奔波、在暗夜里游走,感受到他們在家書里“句句不能說真話,句句都是真話”的困窘無奈。
牟思源決定加入《家書》劇組。要飾演什么角色呢?
“方紹聞,一位在‘劇中劇’設計里,通過導演的指導,逐漸演好冷少農(nóng)的大學生。惲代英,冷少農(nóng)的戰(zhàn)友、革命導師,先冷少農(nóng)一步犧牲在雨花臺。何應欽,與少農(nóng)同鄉(xiāng),做過他的老師,但也是國民黨的軍官,是冷少農(nóng)‘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敵人。”所有的角色都考慮過了,唯獨“冷少農(nóng)”不在其列。牟思源想,“19歲的我,對話劇毫無了解的小白,怎么可能高攀主角之位,去飾演一個有妻子孩子的父親、大義凜然的革命烈士呢?”于是,他只填報了方紹聞、惲代英兩個角色。
然而,在面試場,導演卻讓牟思源嘗試了冷少農(nóng)的臺詞?!澳阋琰c兒成長起來,準備接我的班”。想起學長此前對自己的鼓勵,牟思源多了幾分信心,完成了試演。
牟思源說,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成為冷少農(nóng)的飾演者,更多的是“偶然”。因為恰好刷到納新推送;因為恰好認識一位學長,在猶豫時受到了他的鼓勵;因為看了演出視頻后的一時沖動;因為意料之外,導演讓自己嘗試了額外的角色。
當然,“偶然”之中也蘊藏著“必然”?;蛟S是因為牟思源從小學習朗誦、主持的積累,或許是因為他對學生工作的熱情,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父親也是一名軍人,冷少農(nóng)烈士的故事喚起了他兒時與父親聚少離多的回憶,讓他想起父親自幼對他的教導。牟思源說,看到家書的那一刻,“我的靈魂能與冷少農(nóng)烈士同頻共振”。
與牟思源同樣擔任男主演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19級本科生劉炳辰,他是第一代冷少農(nóng)的飾演者,他的飾演得到了冷少農(nóng)后人冷啟中的肯定。
“這個娃娃和他長得真的很像啊……”劇組在貴州甕安時,冷啟中專程趕來,在飯桌上端詳著劉炳辰,對家人發(fā)出了感嘆。
正是這一句感嘆,為劉炳辰在歷史與角色之間,架起了一座聯(lián)結靈魂的橋梁。
站在冷少農(nóng)烈士像前,劉炳辰莊嚴地補行了入黨儀式。冷啟中親手為他佩戴黨員徽章,這超越儀式的意義,是一次純粹信仰的跨時空傳遞。
冷啟中帶劉炳辰拜謁冷母的墓。冷啟中輕語:“老祖祖,這個娃娃在北京演爺爺他老人家,是第一代扮演者,我?guī)麃砜纯茨??!边@至深的真情,烙印在劉炳辰心中。對于劉炳辰來說,這段旅程,是一次靈魂的淬煉。它褪去了歷史的濾鏡,讓劉炳辰真切觸碰了話劇主演血肉豐滿的生命和其背后綿延堅韌的深情。
實際上,不僅是兩位主演,《家書》的每一位演員都有自己與角色的“聯(lián)結”。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4級國際政治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張康柔飾演的是冷少農(nóng)烈士的母親宋德惠,她選擇這個角色是想體驗一把“老年人生”,也希望通過演繹母親這個角色在現(xiàn)實中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飾演方紹聞母親袁亦梅的202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王傲然則是循著袁亦梅作為云南支教高中教師的身份,與角色建立連接。她曾于2024年前往河北山村支教,因此對老師這一職業(yè)“很熟悉、有感情”;還有不少演員表示自己是被《家書》這一故事吸引報名參演,每個人都有自己加入劇組的初衷。
“高校學生在校園文化戲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挖掘相關史料,并且通過戲劇語言講述波瀾壯闊的歷史巨變,刻畫崢嶸歲月中的人物生平。”張樹輝認為,現(xiàn)代青年人樂于接受戲劇的表演形式,學生們在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和對戲劇主旨凝練的同時,家國大義、民族精神的種子也會自然地在心里生根發(fā)芽。
《家書》要在舞臺上一遍遍演下去
從“小白”到能登臺表演的成熟演員,《家書》的演員們經(jīng)歷了不少磨煉。
“近百次劇本修改,12場演出,五代演員更替,兩代主創(chuàng)人員交接,不計其數(shù)的早功晚排、聯(lián)排復盤……”這是《家書》總導演、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鄭璐旻難忘的記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本科生桑梓蕊深深感覺到,話劇表演是很考驗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信任的一種藝術形式,演員不是只有自己的獨角戲,還要與他人、與道具進行互動,要有隨時面對突發(fā)情況的能力和心態(tài)?!霸谶@些演出的過程中,我們擁有了可以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一群伙伴,我為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感到非常幸福?!?/p>
鄭璐旻回憶,每場演出開始前半小時,劇組人員會進行一個特定的環(huán)節(jié),這也來自復演熱身時,藝術顧問老師王鶴鳴傳授給大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鄭璐旻記得王鶴鳴問道:“仔細想一想,我們,《家書》劇組,要帶給觀眾什么?用一個詞表達出來!”演員們的回答各有不同,“家書!”“共鳴!”“紅色!”“信仰!”“親情!”……一個詞追著前一個詞,不約而同地從演員們口中說出來。他們的手掌疊在一起,壓著嗓子喊著加油。
鄭璐旻最喜歡大家“沉思琢磨”的時刻。這往往是演員們遇到挑戰(zhàn)或瓶頸的時刻,演員們一次次試探摸索“最好的表達”;舞美設計組合搭配,只為光影一瞬;道具總監(jiān)籌遍物資人手,策劃絲滑換場……鄭璐旻認為,臺上的高光,更好的永遠是下一次,但這個“下一次”的綻放,是無數(shù)個臺下的“如磋如磨”時刻沉淀的結果。
牟思源說,至今還困擾他的問題是走路,“平時邁大步,但臺上不能邁太大,邁小步后手會僵,一直沒克服這個問題?!蹦菜荚醋鳛橹餮?,加起來能說一個多小時的臺詞也是一大挑戰(zhàn),劇組經(jīng)常為了重大演出任務排練到凌晨,在一遍遍的演繹中牟思源與許多演員形成了肌肉記憶。
張康柔認為在排練中大家由不熟悉變?yōu)楝F(xiàn)在無話不談的好友,她在與牟思源演繹第二幕“母子爭論”的戲份時常常不適應,總覺得自己像是“臺詞對話機”,無法投入到戲中的場景,在導演的指導下她有了進步;王傲然在貴州演出前一晚錄了30遍臺詞,當臺詞完全爛熟于心時,她開始慢慢理解一位遠在他鄉(xiāng)的母親的心。
在王傲然看來,《家書》中的方紹聞和冷少農(nóng)互為對照。宋德惠不理解外出闖蕩的冷少農(nóng),方紹聞也不理解把生命奉獻給大山的袁亦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名為“愛”的橋梁終于彌合了兩代人深深的隔閡。宋德惠懂得了冷少農(nóng),方紹聞也理解了袁亦梅。愛由他們以生命的形式遞給黑暗時代的人民、遞給大山深處的孩子,又由他們的親人交還到他們手中,實現(xiàn)了愛的回環(huán)。
在體驗角色中找到“自己”
一遍遍演繹的背后,是演員與角色的靈魂交流,也能讓演員從內心深處認可角色,“進入”角色。
王傲然回憶,在《家書》第一晚演完后,全體演職人員返場謝幕。兩側的大屏閃爍著每個人的名字,大家手拉著手沖臺迎接掌聲,“這是我真正開始思考‘舞臺的意義’的時刻,也是終于找回了對舞臺的熱愛的時刻?!蓖醢寥桓嬖V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家書》的舞臺是她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戲劇舞臺。在舞臺上,她第一次感受到演員和角色的磨合,感受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是一個完全獨立于她個人的、有血有肉的人,角色有自己的歷史和人生?!斑@比日常的思政課離我們更近,也更有教育意義?!?/p>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趙晚同飾演《家書》中的導演徐安萌。趙晚同本以為,經(jīng)過那么多次反復排練,可能會情感免疫,但正式演出時沉浸式去感受冷少農(nóng)的故事時還是會感動。“比如第一章的吵架戲我是真的很生氣,第六章瞞著冷少農(nóng)的死訊,去探望德惠和嫻貞的時候也是真的不忍心?!壁w晚同告訴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這種穿越百年時空短暫走到另一個人生命中的感覺很奇妙。
經(jīng)過演出,趙晚同深深感受到,老師平時上思政課更像是“客觀灌輸”“講故事”,而在《家書》劇組的演繹更像是“主觀探索”。每一次排練,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親歷的過程。這種經(jīng)歷對于演員來說是講授很難帶來的,也是當演員的幸福之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22級本科生孟嶼昆飾演革命烈士惲代英,他認為“舞臺燈一亮,我就走上自己的戰(zhàn)斗崗位”,成為一個準備和同志接頭、警惕被敵人發(fā)現(xiàn),或是必須在囚籠中咬牙堅挺的惲代英。在孟嶼昆看來,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雙重的“戰(zhàn)斗準備”。每次滅燈登臺前,他都會看到對面場務同志、演員同志等幕后同志的眼神,他們的眼神中是“時刻準備著”的味道,那種狀態(tài)非常鼓舞孟嶼昆,這也是他從同志們身上汲取力量的一種方式。
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小鋒表示,話劇等文化產(chǎn)品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抓手。這種“演出+思政課”模式,以舞臺藝術再現(xiàn)家國情懷,讓文化育人既有藝術感染力又有思想穿透力。通過讓學生深度參與“編創(chuàng)演”,在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在角色代入中深化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從“小切口”思考“大情懷”,這種沉浸式教育能讓價值觀傳遞既有溫度又有深度。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李瑞璇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7月16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