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貴德:皎月映長河 石榴籽同心
發(fā)布時間:2025-04-18 11:19:30 | 來源:中國網(wǎng)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黃河水暖,梨花正盛。四月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春潮裹著泥土的芬芳漫過河岸,水波里倒映著玉皇閣的飛檐,處處回響著各族兒女的笑語。這座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小江南”,正以奔涌的浪花為墨,以連綿的群山作紙,書寫著新時代民族團結的壯麗詩篇。
記憶之河:從歷史長卷到時代基因
從貴德縣人民政府出發(fā),沿著南大街向北步行20多分鐘,即可到達位于貴德古城內(nèi)的貴德縣博物館,其一樓就是貴德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館。據(jù)貴德縣委創(chuàng)建辦主任陜旭東介紹,這是青海省首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館,于2022年7月底正式開館。
據(jù)了解,展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貴德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為脈絡,采取圖片展示、視頻展播、互動體驗等方式,從“黨和人民同呼吸”“發(fā)展進步共命運”“守望相助心向黨”三個篇章十個板塊,見人、見物、見事、見情,集中展現(xiàn)了貴德各族群眾在歷史長河中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建共享的美好場景。
陜旭東(左)在介紹貴德縣民族團結相關情況。蔡得軍攝
步入其中,“和為貴”三個大字映入眼簾?!霸蹅冑F德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漢、藏、回、土等多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和為貴’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各民族緊緊相連,讓大家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在貴德,‘和為貴’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融入到了各族群眾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可以說這三個字在貴德有著深厚的內(nèi)涵與意義?!标冃駯|說。
沿著展館的長廊前行,歷史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文字……生動地訴說著貴德縣民族團結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全縣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時代風貌。
當?shù)厝罕姀垙┢綆е拮舆呑哌吙?,時不時低聲交流幾句。在成就展示區(qū),一組數(shù)據(jù)展板吸引了夫妻倆的目光,上面詳細記錄了貴德縣在經(jīng)濟增長、民生改善、生態(tài)保護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
“經(jīng)濟增速多快,老百姓的收入也越來越高了。還有這生態(tài)環(huán)境指標,咱們貴德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這都是實實在在的變化?!睆垙┢秸f。
當?shù)厝罕娫谡桂^內(nèi)參觀。蔡得軍攝
作為鞏固提升“貴德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chuàng)建成果的重要載體,該展館通過展示貴德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密切交往、守望相助的歷程,旨在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展館里豐富多樣的展品與多媒體展示手段,講述了貴德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也著重體現(xiàn)了貴德縣各民族群眾‘真干、實干、苦干、巧干’的優(yōu)良作風。未來我們還將不斷豐富展館內(nèi)容,吸引更多人走進來。”陜旭東介紹,展館建成以來,已有400多個團隊、70000多人前來參觀,參觀者涉及西藏、甘肅、青海等地,涵蓋了不同民族、不同行業(y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
光明之路:白衣渡河者的生命禮贊
在貴德縣,一張照片廣為流傳,可以說得上是婦孺皆知。照片中的主人公一身白大褂,一頭短發(fā)襯托出他的干練。
據(jù)陜旭東介紹,照片上的這位就是江蘇省第三批援青干部、援青期間任貴德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的陳耀華。他在貴德8年,幫助1000多名白內(nèi)障患者重獲光明,被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為“光明使者”。
陳耀華為當?shù)厝罕娫\病。貴德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6年7月,當陳耀華第一次走進貴德縣人民醫(yī)院時,迎接他的不僅是高原缺氧的考驗,貴德縣相對匱乏的醫(yī)療條件,更是深深觸動了他。“由于醫(yī)療條件限制或家庭貧困、路途遙遠等原因,群眾很少進行白內(nèi)障手術,很多人從此墜入黑暗的深淵,不少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标冃駯|回憶道。
在陳耀華的推動下,“愛心光明行”公益行動全面啟動。他帶領團隊深入牧區(qū)篩查,仁欠姐母女幸運地成為首個受益家庭,術后視力都恢復到0.5以上。援青期間,陳耀華在貴德縣人民醫(yī)院完成眼科手術1800多例,其中,“愛心光明行”公益項目白內(nèi)障手術1400多例,成為貴德百姓心中的“光明使者”,“光明行”也成為江蘇援青品牌項目。
8年間,他累計行程12萬公里,惠及藏、回、撒拉等族群眾,用實際行動改寫了因病致貧的命運軌跡,在貴德留下了“江蘇曼巴”(曼巴,藏語意為“醫(yī)生”)的稱呼,愛與團結的種子,在貴德縣各族群眾心中生根開花。
陳耀華(中)在為群眾治療。貴德縣委創(chuàng)建辦供圖
“他(陳耀華)在貴德期間,不僅僅做手術,還培養(yǎng)人才,他牽頭建立的‘陳耀華高原眼科工作室’,創(chuàng)新開展10余項新技術,使貴德縣人民醫(yī)院躍升為青海省白內(nèi)障定點醫(yī)院?!标冃駯|說,在陳耀華的悉心指導下,年輕醫(yī)生馬維萍成長為科室骨干,如今已能獨立完成復雜眼科手術。
現(xiàn)如今,陳耀華的事跡也即將登上屏幕,以他為原型的電影《靠近我·看見你》2024年在貴德開機,電影以江蘇援青“愛心光明行”公益行動為主線,結合兩地在對口支援協(xié)作中的典型事跡和真實事件改編創(chuàng)作,集中反映江蘇省對口支援海南州14年來,兩地干部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生動實踐。
“從黃海之濱到黃河源頭,陳耀華用手術刀雕刻出民族團結的時代印記。他的故事,是新時代東西部協(xié)作的生動縮影,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藏高原的深情綻放?!标冃駯|說。
貴德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館內(nèi)的紅石榴。蔡得軍攝
當黃河的風拂過梨園,皎月升起在拉脊山巔;當每個石榴籽都飽含甘甜的汁液,整顆石榴就能抵御最凜冽的高原寒風;當每個民族都把心跳融入中華血脈,黃河岸邊必將生長出更絢麗的團結之花……
文/蔡得軍